疫情期间,人们采购生活物资的渠道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为减少人员接触,不少物流、电商企业纷纷落地零接触的“无人配送”服务,表现格外亮眼。
京东智能配送车,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配送,并精准将快件送达武汉市第九医院;顺丰无人机,载着3.3公斤的医疗防疫物资降落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了无人机的首次配送;
美团升级“无接触配送”,开始在北京顺义区多个社区使用无人配送车为居民送菜……客观上,“无人配送”降低了病毒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无疑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帮手”。
细究起来,“无人配送”的应用场景,并不是新鲜事物。比如,这几年,随着无人技术的应用发展,在一些封闭的园区、大学校园、餐厅等场景都出现过无人配送车、智能送餐机器人的身影。
值得关注的是,低速载物的“无人配送”,能够帮助社会补充相应运力,提高配送效率。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更是可以通过“无人”的形式实现“无接触”目的,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不过,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应用,还是试点和示范性质,“无人配送”大规模应用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无人配送车在开放道路上运行时,需要满足的条件很多,包括该道路是否允许开放给自动驾驶车辆。
比如,这些无人配送车由谁来管理、运维?出现撞人事故究竟是谁的责任?法律层面上也有空白和不健全,很多无人配送车没有牌照,事故责任无法清晰界定。
可见,“无人配送”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一同协作解决的系统问题。“无人配送”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全产业链合作。
如何解决“无人配送”的系统性问题?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政策研究。鉴于无人配送车法律属性是否属于车辆尚不明确,参照智能网联车道路测试管理,交通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二者加以区分,规范无人配送车上路、运营,并制定不同监管政策。
同时,研究出台配套产业政策,对生产、销售、运营等环节支持,以更好培育壮大“无人配送”产业。
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制定无人配送车辆安全生产全流程的操作规范,对出车前天气环境、安全员情况、车辆情况的检查以及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操作、紧急情况下的操作等内容进行规范。
为确保企业操作的规范性,行业主管机构需要牵头制定相关的操作基线并在整个行业中推广。
此外,无人配送车在紧急情况下,管理人员可采用现场或远程的方式接管该车辆控制。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人工控制时,应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应取得相应操作资格,并由相关部门予以确认。
可喜的是,在这次疫情狙击战中,“无人配送”得到了广泛认可。不过,“无人配送”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
途虎养车2025年中城配线路运输招标-报名公告
8411 阅读菜鸟无人车现身合肥,成为连锁零售商的灵活“补货员”
3130 阅读美国消费者越囤货,中国物流越赚钱?
2118 阅读京东物流的“唯一性”:为何它在物流循环经济中独树一帜?
1419 阅读新产业、新客群、新场景:顺丰控股“激活经营”3月营收236.61亿元,速运业务量超行业增长达25.36%
1430 阅读关税245%时代自救指南:华强北极限交付、比亚迪出海、京东2000亿支持出口转内销、云途加收报关费、燕文预收关税保证金……
1208 阅读京东物流与微博电商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794 阅读供应链网络建模革命:混合整数规划遇见机器学习
785 阅读消费品巨头供应链变革案例:宝洁库存优化实践的深度解析
790 阅读行业首次!京东物流烯冷冷链三轮车开到樱桃产地
75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