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北美仓配一体机会和风险

[罗戈导读]北美海外仓已从“野蛮生长”步入“精耕时代”。

引:2024年4月认识了一位靠北美头程起家扩展到海外仓的大老板,他向笔者提了一个在当时我觉得匪夷所思的难点需求:如何才能让集装备的装卸货效率加快?

再三确认后,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及可能存在的机会。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及访谈后,确定这将是未来供应链、仓配行业再次崛起的机会点,因为国内外信息差、能力差、执行力根本不在一个纬度。

国内仓配供应链还有机会吗?有吗?卷到地板都翘边了,你们说有没有?昨天有个做国内仓配哥们和我说,客户因为5分钱的差价而流失了,笔者表示同情,但没有解决方案。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仓储行业能力并不像大家理解那样,遍地都是亚马逊这样的智能自动化高普及性,反而更多的是以人力操作为主,甚至人机结合都非常的少。

这些当然和国情、当地劳务法律法规及劳作习惯等关键因素相关,在用工上有非常大的共性,如由本地人管理本地人更好,这个Leaders更多是负责执行,相当于是司令,而参谋往往是华人巨多,华人负责动脑子,上传下达,司令则负责落地执行。而普工最优选则是墨西哥人,接受付费加班,身体好,简单的体力工作在正确的指引条件下,性价比是最高的,缺点则是不动脑子和太把仓库当自己家了(真实的描述是在管理人员眼前,墨西哥老兄干完活直接拿了货架的东西就走,当时的华人管理者瞠目结舌....),然后是亚洲人、白人,最后是黑人,不是没得选真没有企业愿意请更多的白人和黑人,因为太多的工会,太多的投诉、莫名其妙的种族歧视、不接受加班、不出活等等,但不能一概念而论,只是是采集到的信息的相对而言。

时薪成本还不低平均都得20多+,成本都在这些上了,AGV,货到人啦,伸缩机啥的。他们像在听故事一般,这些等等一切也激发了想去美国建个仓,试试去卷卷美丽国的人。在做完北美投测后,倒吸一口冷气,在租赁及初建时人设备系统场地等,估算每平方的成本高达350美金/平方左右,其中还不包含其他相关的流水需求的资金,看来这个汇率差、信息差的钱短期是挣不到了。

基于上述的一些调研,得出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信息,接下来用更具象场景化的描述来和阅读本文的同学做一些分享。

在调研的这段时间内,做了电商出海、大贸出海,整车出海,知道了海运的基础规则及约价的分类,尾程规则及定价策略等等,在学习更多新的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交一帮非常棒的专家小伙伴,这些小伙伴为本文提供了非常多的关键信息,接下来*歌用某个头部的商流趋动物流的跨境企业“*歌”为第一视角展开交流。

一、北美海外仓布局:从“港口优先”到“内陆突围”

作为TOP级别的跨境卖家及海外仓的头服服务商,从2013年美西3000平米小仓到如今62万平米自营仓的扩张历程。北美仓的布局逻辑始终围绕“消费半径+成本博弈”展开:

港口枢纽仓:抢占核心流量入口

美西洛杉矶(长滩港)、美东新泽西(纽约港)是跨境电商的“黄金码头”。2024年,*歌在洛杉矶Apple Valley投建11万平米智能仓,距港口仅1小时车程,日均处理10万单大件家居商品。这里租金虽高达$18/㎡(较2013年涨400%),但覆盖全美60%消费市场,头程海运成本比内陆仓低25%。

核心价值:快周转、高溢价。

内陆节点仓:成本与效率的平衡术

2023年,*歌在佐治亚州Ellabell投建9.3万平米仓,瞄准“美南制造带”崛起趋势。这里地价仅为洛杉矶1/3,但依托萨凡纳港扩建和联邦快递超级枢纽,实现48小时覆盖美东80%区域。

自建仓的持有成本不到租赁成本的一半,租不如建在*歌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同时通过在美国仓群网络的建立 ,也让美国当地超过95%的订单是可以做到48小时到门。

重投入下带来的最佳的体验也为*歌在卖货卖服务上抢占了绝对的先机,这个模式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早期的京东

策略逻辑:用内陆低成本对冲港口仓的租金压力。

二线应急仓:应对政策突变与旺季爆仓

Te*u去年“黑五”因美西仓爆仓损失超千万订单的教训,让*歌在堪萨斯城布局3万平米“弹性仓”。这类仓库租金涨幅达40%,但旺季临时租赁成本仍比核心仓低50%。

自营仓+协同仓(卫星仓)永远是行业里不可或缺的能力组织,这里可以参考菜鸟, 从2018年开始启用双十一大促自营仓溢出订单由外部CP仓来承接的策略,省下来的是亿级别的成本费用,众所周知早期的双十一大促的波峰都是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甚至有些品牌或卖家是超百倍的增幅,销售没问题,怎么从仓库里能在有效的发货时效内发出来是个大问题(延迟发货、超卖不但有巨额的罚款,还会对次年的流量扶持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有很多头部的合规的企业会用不合规的刷单策略来保证自家的品牌是TOP级别的原因)。

常规而言,大促所带来的除了订单外,更多的是额外的成本(如:临时场地,临时工、临时设备装备等等),做过大促的同学都知道,临时的有多贵了,曾经90+块一平方的仓也租过,45+元/小时的人工也请过,而且还不一定可以满足订单的DSR的需求;这时社会资源的接入让事情变得更简单了,有没有同学认为很多区域小霸王仓的整体的运营能力是高于这些知名大平台仓的(请举起你的小手)。没错,直营+协同(卫星) 是规避大促高波峰的最佳解决的策略,没有之一。

实战经验:动态分仓策略是抗风险关键。

二、北美海外仓运营分层:头部厮杀与中小仓挣扎

有美国的小伙伴告诉笔者,现在很流行的是小微仓(车 库、地下室),在极小的面积里上几个货架,通过在当地的资源整合,也能拿一个不错的尾程的价格,加上场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几乎都是边际的冗余的成本,居然毛利率也还不错。

因为上述,才让笔者对美国的仓配彻底失去了念想(当然核心是穷),大家都在干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除非你有个空间收纳戒指或在当地尾程公司里有个亲爹高管。

卷归卷,机会还是有的,因为挣刀乐呢。

PS:不想讲TE*U,除了体量和苛刻的履约KPI,其他啥也没有。(听者落泪、闻者捂嘴,商家一边骂一边上架,履约商一边亏钱,一边加速新仓认证)

从*歌与亚*逊、谷*的竞合关系看,北美仓企已形成明显梯队分化:

三、中美仓企博弈:成本VS技术的生死局

在*歌与国内第三方仓的竞争中,差不多就是降纬打击了,能与之比的笔者个人认为只有大健*仓了(这是家神奇的企业,大家可以去看24年他们家的财报)。

北美企业的护城河

1、合规能力:亚*逊FBA通过区块链溯源将海关查验率压至1.5%,而中国仓企因虚报货值被罚案例年增25%。中国企业做生意有个词叫:投机,不合规被查全部归为运气不好,而不是像老美一样,一定要合规,因为不合则的成本代价太大,中国多数企业还没有受到这样的毒打。

2、本土化服务:沃*玛海外仓提供“安装+退换货”一站式服务,客户满意度92%,而中国仓企退换货周期平均多3天。所以逆向仓配服务,会是最好的项目之一。

中国企业的突围点  

1、成本控制:*歌通过自建仓(成本比租赁低40%),将尾程配送费压至FBA的70%;但设备装备技术投入不足(自动化率仅30% vs 亚马逊60%)。

2、政策红利:利用国内出口退税,综合成本降低15%(如SHEIN),但面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审查风险。

四、2024爆雷潮:贪婪与无知的代价

2024年大量的头程服务商爆雷,尾程服务商弃货跑路等,暴露行业三大顽疾:

1、资金链赌博:部分企业用“免租期+低价揽货”扩张,但回款周期超90天,现金流断裂(如某深圳3C仓库存贱卖);也有很多头程服务商低价租赁美国的仓库,因为货量和能力跟不上导致爆雷等。

2、合规暴雷:加州某仓因雇佣非法劳工被罚200万,直接触发爆雷;另有关税申报错误导致补缴数百万,直接触发连锁倒闭;另有关税申报错误导致补缴150万等诸多案例。

3、恶性竞争:美西仓库租金从12/㎡降至12/㎡降至12/㎡降至8/㎡,部分企业为生存降低质检标准(破损率升至5%)。

这些都是想着趁风口,快速建立能力的公司,而这类公司很大部分是头程服务商,在去年上市的一家仓配服务公司易*云的招股书内显示,尾程的营收占全链路90%,而尾程的利润比头程的利润多7倍。

这样的数据当然会引得一些原本日子滋润的头程服务商心头像猫抓了一般按捺不住,当然随着各大平台半托管政策的落地,卖家们纷纷选择那些可以一站式服务的跨境供应链公司,这也引得头程服务商在不专家的领域上挺而走险。

五、关税大战下的危与机:从“硬扛”到“重构”

2025年关税升至245%后的行业震荡:

短期阵痛

1、直邮模式崩塌: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取消,Temu被迫将30%商品转海外仓,库存周转压力激增。全拖模式向半托模式正式转变,到2025年4月TEMU在美国的份额不到20%,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清关成本飙升:洛杉矶港查验率从2%升至5%,*歌佐治亚仓因此延误3天,损失$50万订单。

长期重构

1、近岸化布局:*歌在墨西哥蒙特雷建中转仓,利用《美墨加协定》降本(如某家具企业案例),且*歌的海外客户中有超过70%以上的具备通过东南亚及其他近中国国家出口货物的能力,极大降低了因为关税政策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也是*歌在现阶段最大的壁垒之一。

2、技术护城河:OTWB均为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引入AGV机器人+AI预测系统,库存准确率升至95%,人力成本降30%。

六、未来图景:技术、区域与合规的三重革命

站在2025年,对美国仓配行业的判断:

结构性机会

1、中西部崛起:孟菲斯、堪萨斯城租金涨幅40%,成新兴枢纽(如*歌2025年规划),对!小手 枪打起来。

2、垂直深耕:汽配、大件仓毛利率20%+(行业均值8%),但需专用设备投入,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生存法则  

1、动态分仓:建立“3核心仓+3区域仓+3应急仓”体系,*歌借此将旺季断货率压至0.5%。直营+协同+卫星结合是规避高订单波动利器。

2、绿色认证:采用可降解包装后,亚马逊“气候友好”标签商品溢价15%。中国每年向美国出口光伏板25万个柜子,在周边的企业反馈,光伏面板的投资回报周期均4-4.5年,还是相当可观,目前是穷人玩不起,富人看不上的阶段,踏实的高能耗企业可以试试,可以入网的国家或城市,这个是门槛相对较低的只要有钱就能玩的双碳项目。

结语

北美海外仓已从“野蛮生长”步入“精耕时代”。中国企业若想突围,必须放弃“价格战”思维,转而构建本土化合规能力+智能技术+区域韧性的三维竞争力。正如*歌CEO所言:“未来属于那些能用机器人降低0.1成本,同时用区块链守住0.1成本,同时用区块链守住0.1成本,同时用区块链守住100万合规底线的企业。”

所以在北美做生意,不要总想着挣刀乐,最重要的是合规!

美国太贵,所以笔者做东南亚。

PS:文内所有信息均为网上公开可查信息

免责声明:罗戈网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片、视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核实后,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年营收15亿的跨境物流企业要上市
下一篇: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进出境航班突破1万架次
罗戈订阅
周报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活动/直播 更多

仓储管理之全局视角:从入门到精通

  • 时间:2025-04-24 ~ 2025-05-16
  • 主办方:冯银川
  • 协办方:罗戈网

¥:2080.0元起

报告 更多

2025年3月物流行业月报-个人版

  • 作者:罗戈研究

¥:9.9元